2021年10月29日,学院组织召开2021年教学能力比赛获奖表彰大会,三支获奖代表队在会上做经验分享,副院长李兵宣读表奖文件,院长任冰做总结讲话。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处处长苗玲玉主持大会。

会上,王雪、常乐、殷红三位同志分别代表获奖代表队做经验分享,如团队精诚合作,取得1+1>2的效果;赛前充分研读比赛方案,吃透比赛规则,有利于扬长避短、完美对标比赛要求;分工合作时,要保证参赛资料的一致性,避免参赛选手各自为政、表述有分歧;不必畏难,准备过程中可以边干边解决难题;利用好获奖作品和失败案例,品透失误,做强自己;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做好素材备份,等等,这些分享为今后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的团队和教师提供了有益指导。
任冰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教书育人是全院的最核心业务,教学能力是学院立校之基、兴校之源。这次参赛展示了学院教师队伍的实力,也深化了同志们对“三全育人”和“三教改革”的认识,有力促进了“课堂革命”建设。同志们以参赛标准要求自己,提高了能力、夯实了基本功,为学院未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任院长高度肯定了同志们在备赛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总结了学院在师德师风、人才引进、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指明了今年兴辽卓越院校和兴辽卓越专业群建设的工作任务,并就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提出五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提升职业操守,担当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广大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将师德素养融入“五育并举”与“三全育人”全过程,在兴辽卓越院校和专业群建设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师德倡导的关键素养内涵,将师德师风培训作为提升师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育人的思想境界,成为有德名师。通过用教师之德育学生之德,为学生树立榜样,传递爱与温暖,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让学生在师德示范中学会正确的价值观,并从自觉的道德模仿发展为在德智体美劳等领域进行全面的模仿和主动学习,成为有德的人才。
二是扎实推进课堂革命,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专题培训与自学思政教育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通过学习典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案例,掌握思政教育教学设计方法,学习、探索并挖掘本专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教学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模式。
三是“双师”型教师个体和教学团队的能力提升,探索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确定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类界定: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专业实践课教师;校内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专业群组群逻辑必须遵从产业链和人才链双线建设,围绕学院六个重点专业群建设目标,大力发掘优秀企业兼职教师,让他们加入教师队伍,形成较为长期的合作机制,与专任专业教师形成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专业教师团队。通过组建校级教师团队,争创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依托教学团队,联合企业进行课程开发,并共享资源,建设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需要的结构化教学团队。通过落实企业实践制度,紧跟产业变化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内涵,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调整专业定位,进行职业就业分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国家颁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本专业群的相关性与适应性,探索岗课赛证育人机制在本专业的有效实现路经和学习者技能养成的有效途径。
四是提高教师培训的品级和系统性,为优秀教师团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制定学院“十四五”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并以此为指导,制定教师年度发展计划,为每名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平台。鼓励各专业群结合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到国内知名院校参加培训和学习考察。
邀请国内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学者、行业专家到校介绍经验,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合作开展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等。继续全面加强与行业央企、本地区著名外资企业和跨国企业的联系,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教师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服务等。
五是学院各部门要关心关爱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目前,很多青年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就走向高校讲台,没有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经历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还没有机会掌握课堂教学必备的技能。学院和各系要向他们提供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引领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学院要完善制度,明确资深教授的传帮带机制和要求,各系要将教学经验、育人精神传承落实好,为每名青年教师持续提高能力、夯实教学基本功设计台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