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此挖“坑”设陷,利用“高薪低门槛”“付费内推”“付费实习”等手段诈骗钱财,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甚至误导﹑诱骗一些大学生从事传销、信息网络犯罪等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了解常见的就业陷阱,并做到“五防三要”,避免踩“坑”。
求职中提高防范意识:“五防”主动避开陷阱
一、防黑中介。“黑中介”是指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找借口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凡是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求助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公安机关,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二、防乱收费。“乱收费”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用工为名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服装费等费用,再以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入职或中途辞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凡是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要谨慎应付,拒绝支付入职前要求缴纳的各种非法费用。
三、防培训贷。“培训贷”是指某些机构以高薪就业为诱饵,向毕业生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借贷支付培训费。个别公司人员甚至手把手教如何使用贷款软件。凡是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切忌轻率借贷支付相关费用,要核实招聘企业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
四、防付费实习。“付费实习”是指某些机构向毕业生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实习岗位,但毕业生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凡是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不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五、防非法传销。“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以购买商品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中,存在所谓“校园创业”的视频账号,吸引大学生付费加盟,实为不断发展下线,收取费用。凡是在求职中遇到组织者收取入门费,让参与者通过层层发展人员而获取报酬的,应立即远离。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者被骗,立即拨打110报警。
求职要牢记“三要”秘诀
一、要增强求职安全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课程,增强识别就业“陷阱”的意识与能力,不走所谓的“求职捷径”。
二、要使用正规求职渠道。毕业生可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国聘平台等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和高校的校园招聘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
三、要运用法律维护就业权益。学习了解就业有关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如在求职中确有遇到侵害本人合法权益情况,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及时向学校求助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份求职防骗锦囊请查收!
1.提防黑中介骗取中介费
收取高额中介费后却不履行合同,不能及时为大学生找到合适工作;或找一家招聘公司 ,以种种名义推脱。
防范方法
先看该职介中心是否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2.拒交各种押金、保证金后
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支付押金,称以此“保证”学生按要求上班,并答应在打工结束后归还。可结算工资时,保证金却不见踪影。
防范方法
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求职者遇此情况应拒交并举报,以确保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远离传销,误入当止
传销公司一般先安排学生以销售人员的名义上岗工作,然后公司让学生交纳一定的提货款,再让其哄骗他人。受害者上当后骑虎难下,只能白搭一笔钱。
防范方法
了解传销特征:“入会”时告诉你职责之一是发展更多的人:交纳昂贵会费;“工作人员”情绪激昂。如果识别出传销,应立即停止打工,及时报警。
4.不要轻信到外地上岗
对中介机构提供出的“为外地企业或总公司某某外地分公司招聘”消息,要保持清醒和高度警惕,不要轻信。
防范方法
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手续。
5.签订书面协议要慎重
有些单位拒绝与学生签订书面“协议书”,导致求职者劳务费无处可讨。有的单位协议里自己的权利很多,给求职者的权利很少,这样的协议要谨慎对待,要求其权责明确。
防范方法
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权责明确的书面协议。
6.去娱乐场所打工要小心
这类行业大都以高薪吸引求职者,工种有代客泊车、导游、陪练等。青年学生到这种场所打工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防范方法
应聘前要清楚应聘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不要被眼前的高薪所迷惑。